電子信息行業動態第60期
要 目
▌2023年上半年中國芯片進口減少3200億
▌上半年全球AMOLED手機面板出貨量微降,中國廠商出貨份額首次超40%
▌上半年國內光伏產業實現高速增長
▌市場近八成,手機快充進一步普及
▌國家發改委發文促進電子產品消費推動升級換代
2023年上半年中國芯片進口減少3200億。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芯片進口額大幅降低了22.4%,僅為1626億美元,相比去年減少了47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3200億元。這意味著在美國不斷加緊對華芯片限制的背景下,相較于去年同期,中美之間至少有價值3200億元的訂單被取消,這無疑對美國芯片巨頭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7月17日,英特爾、高通、英偉達等多家美國芯片巨頭高管齊聚華盛頓,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等拜登政府高官會面,討論對華半導體出口限制政策,尋求美國政府放松對華出口限制。同日,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半導體游說團體——半導體行業協會敦促政府停止采取更多對華芯片出口限制措施。英偉達、高通和英特爾的關鍵銷售收入都依賴中國。比如,高通向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供應零部件,其中國市場收入占公司總收入的60%以上。高通也是唯一一家獲得美國監管機構授權向華為技術有限公司銷售移動芯片的公司。英特爾將中國視為最重要的銷售地區,中國市場銷售額占其銷售總額的四分之一。上周,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帕特·基辛格也前往中國展示其人工智能芯片,英偉達正在向中國市場銷售改進的人工智能芯片,拜登政府收緊出口限制將對這項業務構成制約。
美國半導體行業協會數據顯示,中國去年的半導體采購額為1800億美元,占全球采購總額逾三分之一,是最大的單一市場。報道指出,到目前為止,受到打擊最大的是美國芯片生產和設備制造商。這些公司也擔心華盛頓的限制將擴大到其他種類的芯片。如果進一步限制對華芯片出口,美國芯片公司不僅面臨銷售額縮水,還將導致用于研發的資金也將相應減少。三家芯片巨頭認為,切斷與中國這個最大市場的聯系,將損害美國公司投資技術開發的能力,最終將削弱美國的領導地位。
上半年全球AMOLED手機面板出貨量微降,中國廠商出貨份額首次超40%。受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影響,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需求無明顯利好因素,終端需求持續偏弱。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銷售依然低迷,已連續八個季度出現下滑。受下游終端需求疲軟影響,AMOLED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進一步放緩。根據CINNO Research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全球市場AMOLED智能手機面板出貨量約2.8億片,同比小幅下滑0.4%。其中,柔性AMOLED智能手機面板占比近八成,同比上升25.0個百分點。盡管上半年整體出貨量仍呈現負增長,但第二季度全球AMOLED智能手機面板需求已出現好轉跡象。一方面因年中促銷季的帶動,另一方面歸功于國內AMOLED產能持續釋放以及向低階產品市場不斷滲透。二季度全球市場AMOLED智能手機面板出貨約1.4億片,同比增長12.9%,環比增長5.3%,同比、環比均實現正向增長。
從市場格局來看,隨著越來越多的手機品牌在產品中大量導入柔性OLED面板,國產面板廠商憑借更高的性價比優勢獲得大量訂單,推高了國產柔性AMOLED面板出貨量,國產廠商展示出強勁的增長動力,三星顯示等韓企份額持續縮窄。上半年,國內面板廠商合計占全球AMOLED手機面板出貨量市場份額約為40.7%,同比增加17.1個百分點,首次超越四成,全球市場份額持續增長。從具體廠商表現來看,京東方作為國內面板領軍企業,出貨量同比增長78.0%,以18.4%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二,穩居國內第一,市場份額同比上升8.1個百分點,出貨量優勢顯著。維信諾出貨量同比增長24.2%,全球市場份額為7.4%,同比上升1.5個百分點,位居全球第四,國內第二。深天馬作為上半年出貨量增幅最大的廠商,得益于其國內主流品牌客戶的全覆蓋及廈門G6柔性AMOLED產線稼動率的持續攀升,其訂單量保持高位,以7%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五。華星光電則以5%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第六位。
上半年國內光伏產業實現高速增長。在“雙碳”目標引領和全球清潔能源加速應用背景下,我國光伏產業總體呈現蓬勃發展趨勢,2023年上半年,我國光伏產業鏈主要環節產品產量和出口量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從制造端看,上半年我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組件產量同比增長均超過60%。其中,多晶硅產量超過60萬噸,同比增長65%以上;硅片產量超過250GW,同比增長超過63%;電池片產量超過220GW,同比增長逾62%;組件產量超過200GW,同比增長超過60%。今年上半年,制造端四個環節的產量已全部超過2021年全年的產量,并超過2022年全年產量的六成。
從產品出口來看,上半年我國光伏產品(硅片、電池片、組件)出口總額初步測算超過290億美元,同比增長約13%,領銜外貿出口“新三樣”。從出口區域來看,目前中國光伏產品已經出口到了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歐洲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光伏組件出口市場,硅片和電池片的出口則主要集中在亞洲地區。除了產品出口,國內不少光伏企業也加快海外投資建廠步伐,增強我國光伏產業全球競爭力。從應用市場發展情況看,上半年我國光伏裝機78.42GW,同比增長超過150%,占新增電源總裝機的56%,規模接近去年全年光伏新增裝機總量,再創歷史新高。光伏發電已成為我國裝機規模第二大電源,僅次于煤電。
下半年是傳統裝機旺季,疊加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變革的共識下,各個國家和地區紛紛上調未來光伏裝機目標,市場需求有望進一步擴大。2023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由95吉瓦到120吉瓦上調至120吉瓦到140吉瓦,全球光伏新增裝機預測由280吉瓦到330吉瓦上調至305吉瓦到350吉瓦。
市場近八成,手機快充進一步普及。手機快充自2018年開始流行,當年售出的智能手機中約有三分之一具有快速充電功能。到2023年第一季度,這一數據已達到近八成。近日,根據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中具備快速充電功能(>10瓦)的手機銷量占據近80%,相較于2022年第一季度的74%有所增長。同時,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快速充電智能手機的平均功率已經達到34W,較去年同期的30W有所提升。這一趨勢主要得益于中國智能手機品牌在不同價位推出更高功率充電方式,尤其是在平均功率為50W的中國市場。不過Counterpoint也指出,隨著提供更快充電的競爭已經達到回報邊際效用遞減的階段,預計未來幾年智能手機對快充的競爭會重點轉向其他技術領域。
高功率快充之所以能夠快速普及,國產品牌功不可沒,過去幾年,包括OPPO、vivo、小米、realme在內的國產頭部手機廠商都在智能手機中植入了快充賣點,并將其作為市場差異化的重要競爭點。早在2014年,OPPO就發布支持20W閃充的OPPOFind 7系列,就此進入“充電五分鐘,通話兩小時”時代。2015年,vivo發布“雙引擎閃充”方案,充電功率提升至22.5W。華為、OPPO也陸續發布自家快充技術,各大廠商的手機充電功率一路走高。到了2019年,隨著小米在開發者大會上展示超高電壓100W方案,同年7月,vivo推出SuperFlashCharge120W技術,國內品牌對快充的競爭上升至“百瓦”時代。2022年7月,vivo旗下iQOO10首發商用200W超快閃充,同年10月,小米旗下Redmi Note 12探索版支持210W快充,今年以來,真我GT Neo5手機發布搭載240W滿級秒充,240W也是目前USB Type-C 界面支持的最高功率,讓國產手機的快充卷出新高度。在國內廠商將快充“卷到極致”的局面下,如今一些2000元以內的智能手機快充也能達到六七十瓦。如vivo Y77支持80W快充,Redmi Note、OPPO K11x長壽版支持67W快充。此外,低價位段百瓦快充手機也逐漸多起來。iQOO Z7支持120W超快閃充,近期即將發布的OPPO K11官方宣稱長壽版也支持100W超級閃充。Counterpoint還在今年2月份的一則報告中指出,在中低端價位(100美元至249美元,約合人民幣700—1743元)細分市場,具有快速充電功能的智能手機的銷量在2018年至2022年間增長了5倍。到2022年,超過一半的智能手機快速充電市場包含25W或更高的充電功率,而2018年這一比例僅為2%。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產手機品牌已經將快充競爭提升到了百瓦以上,但蘋果和三星卻一直沒有推出更高功率的快充技術。三星直到現在旗艦手機的充電功率也只有45W。蘋果iPhone 14系列最高充電功率只有29W。不過,已經有海外媒體爆料iPhone15將支持40W有線快充,三星Galaxy S24 Ultra將會采用疊片式電池,有望支持65W有線快充。Counterpoint的數據還顯示,2023年第一季度,多數中國品牌快充功能高于全球平均值34W,排名依次為榮耀、vivo、小米、OPPO、realme。其中,該季度,榮耀、vivo、小米、OPPO平均快充功率高遠于40W以上,而三星、蘋果墊底,平均快充功率低于25W。
國家發改委發文促進電子產品消費推動升級換代。7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關于促進電子產品消費的若干措施》,從加快推動電子產品升級換代、大力支持電子產品下鄉、打通電子產品回收渠道、優化電子產品消費環境四個方面,提出12條具體舉措
(一)加快推動電子產品升級換代。一是加快電子產品技術創新。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推動供給端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促進電子產品消費升級。鼓勵科研院所和市場主體積極應用國產人工智能(AI)技術提升電子產品智能化水平,增強人機交互便利性。依托虛擬現實、超高清視頻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電子產品創新能力,培育電子產品消費新增長點。二是打造電子產品消費新場景。鼓勵企業創新經營業態,提供主題空間打造、生活樣板間展示、家電使用場景展示等一站式、體驗式、定制化的家庭場景解決方案,推廣家庭安防、智慧廚房、智能睡眠、健康衛浴、空氣凈化等應用場景。支持企業開展電子產品個性化設計、反向定制(C2M)、柔性化生產。三是著力消除電子產品使用障礙。加大科研領域對方言、特定口音的語音識別技術投入,優化“聲控+語義識別”功能,擴大語音識別技術覆蓋面、便利度,降低農村居民、中老年居民使用門檻。落實好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方案有關舉措,確保裝機量較大的軟件及時推出適老化版本。
(二)大力支持電子產品下鄉。一是持續推動家電下鄉。有條件的地區可對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等予以適當補貼,按照產品能效、水效等予以差異化政策支持。有序推進農村地區清潔取暖,提升農村用能電氣化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因地制宜支持環保灶具、空氣源熱泵、燃氣壁掛爐、太陽能熱水器、家用儲能設備等綠色節能家電推廣使用。二是完善電子產品銷售配送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因地制宜統籌用好縣域商業建設行動等相關資金,改造提升縣鄉家電銷售服務網絡。鼓勵整合各方資源推動集約化配送,逐步降低大件家電配送、返修成本。三是開展綠色智能電子產品展銷活動。在全國范圍內組織專項展銷推廣活動,在縣鄉合理布設智能家電展示體驗店、開展下鄉巡展等活動,提升產品知曉度和滲透率。鼓勵電商平臺開設綠色智能電子產品銷售專區,通過積分獎勵、信用評價等方式,引導消費者購買綠色智能產品。
(三)打通電子產品回收渠道。一是規范電子產品回收制度。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持續加強對二手電子產品收購企業的監督檢查,相關情況及時向市場公開。加大對非法拆解電子產品、非法流通二手零配件的打擊力度。二是推動集中回收、遠程回收。積極推行“互聯網+回收”模式,引導郵政、快遞、物流企業階段性降低個人寄送、回收二手電子產品成本。統籌現有資金渠道,加強對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項目的支持。三是合理保障電子產品回收臨時場地需求。鼓勵各地在社區、街道合理布置,階段性增加臨時回收點、臨時轉運堆場供給。
(四)優化電子產品消費環境。一是切實加強隱私保護。加快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嚴格落實手機、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電子產品消費者信息保護政策,加快數據脫敏、合規利用的政策和行業標準制定,依法打擊企業不當利用個人隱私行為。二是完善質量標準體系。持續推動綠色智能家電國家標準研制,完善綠色智能家電標準體系,積極開展認證。加快建立健全智能電子產品標準體系,實現不同類型、不同品牌的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設備等電子產品互聯互通。加強缺陷電子產品召回管理。加快推動商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三是營造綠色消費氛圍。加強綠色節能理念的宣傳,提升居民對超期服役家電危害性的認識,幫助算清“節能賬”“經濟賬”“安全賬”,開展綠色電子產品相關標識試點,積極引導消費者更換老舊家電、高能耗家電。